我是姜璞,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2025届毕业生,现就职于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担任风电运维工程师。当计算机人走进戈壁风场,我深刻体会:跨界不是障碍,而是打开新能源世界的密钥。在校期间的小组作业锤炼了我的团队协作基因——"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远"的信念,如今正转化为风电场协同作战的准则;课堂实验培养的严谨逻辑,成为故障排查的思维利器。支撑这一切的,是刻进骨血的座右铭:"梦与想同在"。


七天淬炼:从键盘到手柄的蜕变
入职初期的七天封闭培训,是我跨界的第一道关卡:白天学习风机传动原理(齿轮箱/变桨系统),夜晚背诵安全规程(工作票制度/应急处理)。当首次攀爬90米塔筒时,计算机人的理性思维派上大用场——将运维手册拆解为"输入(参数监测)-处理(故障诊断)-输出(维修方案)"的代码式流程。在震耳欲聋的机舱内紧固螺栓时,我顿悟:风机如同巨型计算机,而运维就是保持它持续运行的底层算法。
风场生存法则:代码思维破译机械密码
我的日常运维是场精密"编程":晨间巡检如系统自检(听异响=查日志,测振动=跑诊断);故障处理似调试代码(齿轮箱过热→润滑模块分析→更换冷却阀);数据记录则是版本迭代(日报=commit日志)。最难忘那次变桨系统失控:当报警红灯闪烁,我立即启动"try-catch"思维——隔离故障扇区(try),启用备用电源(catch),两小时恢复供电。计算机人的结构化思维,正是化解风电危机的终极武器。
戈壁课堂:逆境教我的三行代码
实习期曾深陷困境:体力关(每日攀爬相当30层楼)、耐力关(机舱50℃高温作业)、心志关(茫茫戈壁的孤独感)。我写下三条生存代码:
import团队协作(与老师傅结伴巡检,学习听音辨障)
while True:学习(夜啃《风力发电机组原理》)
try:坚持except:调整(周末摄影治愈焦虑)
当三个月后独立完成全场巡检,我验证了:新能源行业从不要温室精英,只要戈壁里的不死代码。
致后来者:用键盘敲开风电未来
学弟学妹若志在绿色能源:学业期请死磕计算机核心课(我的数据库知识正用于运维数据分析);求职季主动拥抱"双碳"赛道(明阳招聘看重PLC基础与团队项目经验);成长期牢记"持续学习"最高准则(我现用Python开发故障预测模型)。请相信:每个调试程序的深夜,都在为守护万家灯火蓄能——当你在百米风机之巅迎接日出时,会感激那个在实验室反复跑通代码的自己。我在明阳风场等你共写新能源时代!